范冰,男,1978年1月生,汉族,内蒙古四子王旗人,高级工程师,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005年7月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森林培育学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现任呼伦贝尔生态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一、服务基层,默默坚守
范冰同志参加工作17年来,默默坚守在条件艰苦的湘西林区和东北边疆的科研第一线。该同志硕士毕业即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所工作,工作地点是湖南省会同县,任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湖南会同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助理,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会同站的长期监测、人工林生态学的研究。2014年9月调入呼伦贝尔生态产业技术研究院,扎根呼伦贝尔垦区,从事农牧业、生态草牧业研究以及示范推广。
二、科学研究,成果丰硕
入职生态院后,先后完成了项目申报书和可研报告50余份,申报成功30余项,主持3项,为垦区争取到项目资金超2亿元,包括科技部项目2项、中科院项目2项,自治区项目8项、市本级科技项目11项、市种子工程5项和草牧业2项。
从事科研工作以来,先后参加了国家基金面上项目、重点基金、973项目、中国科学院科技先导专项和STS计划、草牧业科技示范、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项目和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科二十多项的研发工作。该同志主持的内蒙古科技计划项目“呼伦贝尔草原生态修复模式与监测指标体系研究”,完成了3套草地生态修复模式;参与的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呼伦贝尔生态综合保护及生态产业建设研究与示范”,所选育品种有1个玉米品和3个大豆品种参加了2016年玉米、大豆自治区区试,表现较好;作为技术骨干参加生态草牧业试验区建设,该项目得到国家及相关部委的高度重视,获得国家农发办和自治区农牧业厅资助1.9亿元。
十几年来的科研工作,范冰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专著2部,参与培养2个小麦新品种,参与完成技术规程和软件著作各1项。同时获得各种奖励:内蒙古民族大学1999年三好学生和优秀团员、2001年优秀毕业生; 2010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生态院2016年先进工作者、2017年和2018年优秀员工;2018年农垦集团劳动模范;2019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0年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协“创新先锋岗”。
三、学术研讨、夯实基础
多次参加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并多次在会上做学术报告,与同行中的佼佼者共同讨论,逐渐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该同志先后组织了亚热带人工林生态学与碳汇林业发展战略、中国林学会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届森林土壤专业委员会扩大会议和第九届全国化学生态学学术研讨会等全国性学术研讨会4次,其组织协调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工作十几年来,范冰始终热爱本职工作,态度端正、工作热情高、执行力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能按时保质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在实践工作中,该同志树立起“要做就做最好”、“不要轻言放弃”、“先做人后做事”的信念,相信在这一信念支撑下,他会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走好每一步路。
湖南会同县广坪镇的深山林区,中科院沈阳生态所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就位于此。2010年6月23日晚间,会同站遭受特大暴雨灾害袭击,当晚12小时降雨量达到177.8mm,会同站试验林场多处出现塌方。24日8时,时任会同站站长助理的范冰,带领3名工作人员,冒雨从站部出发前往试验林场,由于公路多处被冲毁,汽车无法前进,几人只要步行上山,沿途统计公路塌方情况并测算土方量,经过2个多小时行进,终于到达试验林场。为了尽快掌握灾情,所有人员不顾劳累,随即开展受灾情况调查。经过几人的努力,在下午5点多完成林场全范围的调查,回到居住地后,来不及洗漱,只简单的吃了点东西,就开始进行灾情汇总,并将汇总情况及时上报研究所,为灾后重建工作奠定了基础。灾害情况主要是滑坡和塌方,共计调查塌方27处,预估土方量大约有1500m³,特别是紧邻公寓楼边的道路被冲毁,水泥路下方整体悬空,存在严重安全隐患。鉴于此,范冰组织所有在林场职工展开应急措施,为后续的救援工作争取了宝贵时间,避免了次生灾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