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呼伦贝尔市科学技术协会
今天是:2022年3月13日星期日农历王寅年二月十一
首页 >榜样就在身边

荣耀背后几多艰辛

发布时间:
2018-02-02 09:40
来源:
作者:
市科协
阅读:
7277
分享:

高洪生同志是大兴安岭农垦集团公司扎兰河农场五队队长,从事农业生产对种植的作物进行结构调整,新品种引进、实验、示范、推广,新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工作。作为科技创新领路人,2012年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带领职工群众增收致富。


图片1_副本.jpg


林蛙是一种野生动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林蛙提炼出的林蛙油,素有软黄金之称。随着人们食用、药用和滋补保健需求的不断增加,林蛙及其相关产品市场紧俏,价格一直高居不下,造成人们对林蛙的过度捕捉,使林蛙的自然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趋枯竭,蛙群质量明显下降。为保护培育野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中国林蛙的人工养殖业很快发展起来,人们开展探索封沟育蛙技术,并不断取得科研成果,成功地推广开来,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度捕捉和破坏自然资源的问题,目前已成为我们部分山区人民的一项致富产业。


图片2_副本.jpg


    2008年,高洪生凭着不丰富的理论经验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最初是利用塑料和防逃网将林蛙圈起来饲养,由于林蛙只吃活食的生理特征,饲料严重不足,高洪生只能眼睁睁看着林蛙一天天饿死,一年下来投入的资金几乎是零回报。正在他迷茫困惑之际,无意间在中央7台看到了介绍吉林柳河一家林蛙养殖基地经营的很成功,他立即查找联系方式,于第二年春季去实地学习考察。就是这次学习,改变了他的林蛙养殖厂的命运,使得这个厂子起死回生。

    人活着,总要有追求,有的人追求享受,有的人追求奉献。高洪生,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在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奉献自己的力量。2001年荣获呼伦贝尔市“优秀共产党员”,曾多次被局场两级评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5年荣获市级劳动模范,同年又获得自治区级劳动模范。这些荣誉的取得都是对高洪生工作的认可,也是对他最好的嘉奖。

2012年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2016年6月,集团公司工会为高洪生劳模创新工作室挂牌,同年9月和12月分别授予市级创新劳模创新工作室、自治区级劳模创新工作室。


推按2_副本.jpg


高洪生带领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开始思考在现有土地上如何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传统种植大豆、小麦实现产量增收是有限的,他带领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外出考察经济作物,根据扎兰河农场所处的地理位置,最后决定种植经济作物白瓜。高洪生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时他种植30亩地惠农2188白瓜,年底净赚2万多元,这在当时成为全场的新闻。

高洪生劳模创新工作室从2012年开始试种600亩地白瓜,当年出售价格是6.5元/斤,每亩收获170斤左右,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在五队的带领下扎兰河农场推广种植白瓜从2015年4000多亩到20000多亩,每亩产量180——200斤左右。每市斤价格在7元到8元不等,效益比大豆和小麦每亩增收400元——500元左右,年收益增加到800多万元。

高洪生已经成为当地致富的风向标,2013年引进架子牛育肥项目,100多头架子牛,为职工群众发家致富寻找一条新出路,他说:“只有我成功了,职工群众才敢干”。

2014年他又投资建了一个10亩地的小型苗圃,经过三年的努力,现已发展到了一个品种齐全、占地几十亩的大型苗圃,每年用工多达上千人,为当地的植树造林绿化提供苗木并为职工群众增加收入创造了机会。

集团公司提出《五年再造一个新垦区》,工作室结合实际,做好农业这一支柱产业,可是五队只有16000亩耕地,户均的耕地面积不过百亩,增收致富有难度,他们就动员大家走出连队外包耕地,在他们多次做工作的情况下,本队职工王德军大胆外包2000亩土地,当年赢利20万元。2015年全队外包土地15000亩,2016年达到16000亩。每年外包地创收1400多万元。

    扎兰河农场五队的职工群众,在高洪生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的带领下,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通过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跳出土地寻找致富路,外租耕地增加职工收入,职工群众腰包越来越鼓,生活也越来越好。劳模创新工作室自2012至今为五队职工增收达2000多万元。

    他说:“践行科学发展观给我们带来了新课题,需要我们努力拼搏,加强创新工作室要在科学管理上,下功夫。要发挥创新工作室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提升工作室创新能力、增强团队竞争力等方面下功夫,力争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