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呼伦贝尔市科学技术协会
今天是:2022年3月13日星期日农历王寅年二月十一
首页 >榜样就在身边

“农民发明家”孙元国

发布时间:
2018-02-02 09:43
来源:
作者:
市科协
阅读:
7238
分享:

     ——记内蒙古莫旗甘河农业植保装备研究所所长孙元国的先进事迹


 

微信图片_201804091648253_副本.jpg


现年54岁的孙元国,是内蒙古自治区国营甘河农场的一名普通农业工人。他中学毕业回到家乡后,便与农业农机结下了不解之缘。30多年来,他始终对农业机械情有独钟,从亲自实践——钻研改进——研发制造——助力农民脱贫攻坚,谱写出一曲“农民发明家”的赞歌,实现了和实现着他的农机创新创业梦,为美丽的呼伦贝尔富民强市做出了突出贡献。据统计,他已完成农机研发20余项,其中5个项目获得了国家专利,还有3个项目正在申报国家专利;他本人也先后被授予国家、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等9个荣誉称号;帮扶3户走上致富路。


微信图片_201804091648251_副本.jpg


农业机械的探索与改进

1980年,孙元国中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甘河农场就偏爱上了农业机这一行。父亲为了培养他有一技之长,就把他送到了场办的农机修造厂做学徒工。他经过三年勤学苦练,满载而归后就扎根在生产一线实践着他的农机创新创业梦。据他本人讲,90年代初连年秋涝,机车下不去地,眼看着成熟的粮食收不回来,真让人心疼。于是,孙元国打起了农机的注意,连续多日查阅资料、蹲守在农机旁寻找突破口,最终将进口的叶尼赛轮式收割机改装成半链轨,成功解决了陷车难题,群众赞不绝口。在此后的工作中,他又将进口的E514收割机改装成外置油缸控制,还改进了进口的罗马收割机启动装置和高效加油机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微信图片_201804091648252_副本.jpg


实用新型的出炉与尝试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大力调整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孙元国更加高扬农机创新创业梦想的风帆,开启了艰难的研发路

2013年,孙元国针对本地区高秆作物田间中后期管理难,国内机械不配套,进口机械价格高、作业成本高、维修难等问题,举债自费外出考察,于2014年3月注册了“内蒙古莫旗甘河农业植保装备研究所”,租下农场的200平方米闲置平房作为生产车间。自此,他身负10万元债务,仅靠一台手砂轮、一台电焊机,开始潜心研发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元国研发出20余项适用农机,其中“多功能高秆作物植保机”于2015年7月获得了“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两项国家专利,并被呼伦贝尔市科技局申报为自治区科技研发创新项目计划。

2016年资金缺口大增,资金来源举步维艰,致使不少项目研发被迫停下来。于是,他一边靠贷款来支付厂房租赁费和员工工资,一边靠销售改装的镇压器、喷药罐和研发的“扫地机”“清雪机”、“三轴式滚轮破冰机”等小型农机具来支撑研发。在这极为简陋的环境中和极度艰难的条件下,孙元国以顽强的毅力和聪明才智又实现了研发重大突破。2017年8月、11月,他先后发明的“气吸式果实收获机”和“青储饲料收集机”均获得了国家专利,填补了国家在该领域的空白。

研发成果助力脱贫攻坚

孙元国研发尽管艰难,可是成功不忘乡亲。2014--2017年,他的研究所为莫旗鄂温克巴彦民族乡三合发村和本农场的贫困户金海波、杜钢柱、敖立清等种地提供了“多功能高秆作物植保机”全程服务,四年作业面积合计3100亩,为莫旗鄂温克巴彦民族乡巴彦街村义务喷施农药、玉米追肥2100亩。2016年7月,莫旗地区发生严重病虫害,当时玉米身高达2米左右,大豆已经叉商,在进口机械底盘低、轮胎宽,对作物伤害太大,人工施策非常难的情况下,孙元国研究所工作人员驾驶适应性超强的植保机投入到灭虫救灾一线,作业5000余亩,为农户挽回经济损失300万元以上。近年来植保期间,孙元国坚持带领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义务为农户技术指导100余次,受益130多户,为本地区和呼伦贝尔市助力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他也获得了多项殊荣。

2015年6月被大兴安岭农垦集团公司工会授予“孙元国职工创新工作室”和“创业致富先进个人”,2016年5月(12月)被呼伦贝尔市总工会授予“呼伦贝尔市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同年8月获得莫旗人民政府举办的“创业创新大赛”三等奖,10月获得呼伦贝尔市举办的“创业创新大赛”“创意组三等奖”及“网络最佳人气奖”。2017年5月先后被呼伦贝尔市、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2017年12月被呼伦贝尔市授予“呼伦贝尔英才”、被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授予“内蒙古自治区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2018年3月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

    回顾探索研发的艰辛,孙元国深情地说:“多年来,我始终坚信,只要努力,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这样人生才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