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英,1987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1994年9月至1995年7月在复旦大学物理系骨干教师进修班学习。2001年9月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于中科院院士陈式刚研究员。现任呼伦贝尔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物理学三级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评审专家库、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库、河北省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库及呼伦贝尔市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库成员,还担任多项社会兼职工作。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陈绍英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业务上不断学习进取,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敬业奉献,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在教学、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科研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教学上先后承担过力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等多门专业课和选修课的教学工作。2000年获呼伦贝尔学院首届中青年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2006年主持内蒙古自治区教育规划课题1项。2007年,关注大学物理教学现代化研究的教学改革论文“在大学物理教学中适当增加混沌控制和同步的内容重要性”在中文核心期刊《大学物理》上发表。2008年,主讲的课程《电磁学》被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批准为自治区级精品课。2006年、2008年至2009年、2012年被评为呼伦贝尔学院优秀教育工作者,2017年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
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陈绍英积极跟寻于本学科的国际前沿,开展学术研究工作。他长期专注于混沌动力学、保守系统的测度同步及螺旋波动力学的研究。2006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理论物理专款项目“耦合哈密顿系统的测度同步及其量子行为的研究”,2005年主持自治区科技厅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保守系统的混沌控制、同步化及其量子行为”,2009年主持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螺旋波的动力学行为和控制”,2014年主持自治区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心肌组织中的螺旋波动力学及在心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参与呼伦贝尔市科技项目2项。这些项目的研究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科研成果,独立或与其他学者合作在《物理学报》《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Chinese Physics Letter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期刊4篇,EI收录期刊3篇,中文核心期刊7篇,在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耦合哈密顿系统的混沌控制同步的研究》学术著作一部。
陈绍英作为呼伦贝尔学院第一位学成归来的博士,回想起当年的读博之路也颇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味。博士生入学的神秘感和好奇心退却之后,“高等量子力学”、“量子统计力学”、“非线性动力学”等课程迎面压来,每一门课都像大山一样压得他透不过气来。 多年来已经习惯于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课、为学生出考题的陈绍英,如今却要开始学习那已经十多年没有再碰过的“英语”,还有“要命”的听力,同时还要学习计算数学和自己原来根本不知何物的计算机FORTRAN语言,更是让他觉得“压力山大”。
读博期间,陈绍英要做混沌控制和同步方面的研究,这就必须要关注美国物理学会旗下主办著名的国际性期刊, 但当时互联网还不像现在这样发达,一般的高校和科研单位还买不起这方面的数据库。因为研究所的图书馆有原版期刊,所以当时陈绍英没少在图书馆查阅和复印资料。骑着自行车去国家图书馆查阅外文期刊资料成为他研究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由于陈绍英从初始本科学历考上博士,没有经过硕士阶段的系统科研训练,很多东西都得从头学起。例如,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编程语言,需要学习作图软件等等。和学习掌握工具软件相比,更难得的是对论文内容的深入研究,需要不断关注国际、国内该研究领域的进展,为此陈绍英啃下浩如烟海、晦涩难懂的外文资料,以及反反复复的计算……有时持续一个星期辛苦的工作,最后结果却被证明是错的,只好又推翻重来,论文的写作跌宕起伏。经过三年的苦读,陈绍英终于学有所成回到呼伦贝尔学院,成为第一位学成归来的博士。可以说,陈绍英的这段学习经历不仅仅是对呼伦贝尔学院发展历史进程的一个纪念,更是对那个时期“自加压力、艰苦奋斗”的呼院精神的具体写照。
陈绍英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多次受到学校和上级政府和管理部门的表彰。他撰写的论文《混沌控制、同步化及应用》获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科技创新是高等院校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获呼伦贝尔市2006年自然科学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7年被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授予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008年被内蒙古科技厅、教育厅授予“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标兵”称号,2010年入选呼伦贝尔市“ 421”中青年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人选,2014年获首届 “呼伦贝尔英才”荣誉称号,2017年被呼伦贝尔市政府授予首届“百名领军人才”称号,同年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
人因德而立。肩负立德树人使命的高校教师陈绍英今后将继续积极参与学校的转型发展、促进内涵建设的工作,为把呼伦贝尔学院建成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应用型大学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