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丽,中共党员, 1995年毕业于扎兰屯林校。2000年调到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局阿里河林业局森林经营处工作,先后担任内业员、种苗技术员、西伯利亚红松技术员、森经处技术股股长、副主任等。十余年来她立足营林事业,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为营林事业奉献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先后获得多次林业局劳动模范、第二十届林区劳模、全国林业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林业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
西伯利亚红松材、果兼优,具有极强的抗寒性。引种西伯利亚红松对丰富我国寒温性森林树种组成,提高森林品质,改善生态环境,丰富物种组成具有战略意义,可以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2005年她接任西伯利亚红松技术员,当时东北林业大学的专家持怀疑态度,认为一个小姑娘能将这么大的项目做好吗?但在领导的支持下,她怀着忐忑的心情,顶着巨大的压力,接手了全部技术工作。当时嫁接成活率和保存率都很低,为了找到原因,她仔仔细细地逐一观察之前嫁接苗,对比成活和死亡的植株,并与嫁接工人一起探讨,向她们了解当时嫁接的一些技术要点,发现接穗的贮藏、绑扎和剪砧方式等都是影响成活率的因素,她决定采用自采接穗,现采现接,并大胆改革了绑扎、剪砧方式,使当年嫁接成活率高达99%以上,生长量提高了2倍,第二年保存率达到了94%。突破了多年来成活率低的瓶颈,接穗生长量也提高2倍还多,终于得到了东北林业大学专家的认可并获得好评。为了更好的巩固成果,她制定了西伯利亚红松嫁接技术规程,对嫁接工进行系统培训,使阿里河的嫁接技术走向成熟。
2006年西伯利亚红松良种基地建设项目正式启动,从俄罗斯引进一万多株西伯利亚红松接穗。但接穗特别细,按照接穗要求,能利用的接穗不足30%。这给嫁接带来了又一挑战,按常规方法进行嫁接,成活率很难保证。她深知从国外引进接穗非常困难,这批穗条来之不易,如果不能保证成活率,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多的是优良种质资源的灭失,对刚刚起步的引种工作和良种基地的建立都将造成严重影响。她分析嫁接成活是通过形成层之间的愈合实现的,那么增加形成层接触面,应该就能提高成活率,她将自己的想法与专家进行了沟通得到了专家的肯定。于是她要求工人采取形成层对形成层新的嫁接的方法,但这一方法从来没有用过,工人对一方法非常怀疑,必竟成活率也与她们的工资相关,为了消除工人的顾虑,她亲自给大家示范,讲解嫁接成活的原理和这一方法的优越性,并保证不降低工人的收入。事实证明她的决定是正确的,经统计她们当年接穗利用率达到了180%,当年嫁接成活率达88.2%,创造了外引接穗嫁接数量最多,速度最快,成活率最高、接穗利用率最大的纪录。为良种基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012年5月份,正是嫁接工作的大忙季节,她的父亲在这时被蜱咬伤,最开始因为工作忙她也没太在意,就让父亲在当地诊所输液,但3、4天非但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5月8日晚,父亲高烧持续不退,腋下淋巴肿得有拳头大,整个人没有一点力气,母亲也不知怎么办才好,一直生活在林区的她知道这是森林脑炎的反应,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有生命危险,必须立即转院到牙克石。但这面的嫁接工作又离不开,原来熟悉这一工作的两个技术员都已退休,如果她再走,嫁接工作没有人能接替,一旦无性系弄乱了,所有的工作就白做了,无论是科研和经济都是严重损失。
一面是生命受到威胁的父亲,一面是几代人辛苦的科研成果,让她左右为难。父亲知道她的难处,坚持要自己去牙克石。没有办法她只好给在海拉尔的哥哥打电话,让哥哥先到牙克石然后去接父亲,她在这面把父亲送上车。第二天早上她含着眼泪将七十多岁发着高烧的父亲送上了火车,火车启动了,她的心也随着提了起来,父亲高烧不退,一个人坐一天的车,病情会怎么样?会不会出现昏迷,能不能有危险,当时她真的恨自己,觉得自己太狠心了。后来大夫说如果她父亲再晚来一点就很难说了,由于她父亲年纪大了,在医院住了5天后才退烧。即使承受着这样大的压力,她却对领导只字未提,她说,就算说了,也没有人能代替,也不过是给领导出难题,自己的困难还是自己克服吧。
她就是这样,困难面前她站在最前面、危险面前她冲在最前面、责任面前她抢在最前面。西伯利亚红松第一次开花是在7米多高的树上,为了保证结实,保留住这一难得的成果,需要人工辅助授粉,由于设备简陋没有任何安全防护,她就顶着4、5级的大风,亲自爬到6米多高的梯子上进行授粉,把危险留给了自己,安全留给了工人。后来她说:“我当然也害怕,生命对于我也只有一次,但我是党员,又是这个项目的技术员我责无旁贷,绝对不能把危险留给工人” 。在她的努力下保质保量的完成了授粉工作,收获了几十个球果,并成功培育出苗木。实现了西伯利亚红松在阿里河的子代繁育,为课题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多年来,在西伯利亚红松引种过程中,她胆大心细,勇于创新,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经验。经过她的不懈努力,采取人工授粉方式,提高了西伯利亚红松座果率,目前已培育出数十株阿里河种源的西伯利亚红苗木,证明了西伯利亚红松在大兴安岭地区完全能够完成子代繁育,使引种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利用高枝多头嫁接方法缩短了采穗时间,提高了采穗量,成为快速营建采穗圃关键技术;利用自然低温进行西伯利亚红松种子处理,探索出适合大兴安岭地区西伯利亚红松催芽技术;生产容器苗砧木在棚内集中嫁接,成活后再定植的方法,便于集中管理,提高苗木生长量,减少作业成本,缩短了种子园建设期;开展了西伯利亚红松球蚜防治技术研究,解决了西伯利亚红松球蚜危害难题。做为基层主要技术人员参与完成国家林业局重点科技成果《西伯利亚红松优良种质资源引进》项目、国家《西伯利亚红松良种繁育造林技术推广示范》科技推广项目等,几年来共争取科研资金400余万元,营建种源实验林200余亩,培育嫁接苗70000余株,营造西伯利亚红松科技示范林10000余亩。她作为最基层的西伯利亚红松引种工作技术负责人,为阿里河林业局成功建设全国唯一的西伯利亚红松良种繁育基地、为我国成功引种西伯利亚红松、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