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呼伦贝尔市科学技术协会
今天是:2022年3月13日星期日农历王寅年二月十一
首页 >榜样就在身边

萨如拉

发布时间:
2022-06-14 11:03
来源:
作者:
市科协
阅读:
7539
分享:

 萨如拉,女,鄂温克族,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理论宣讲员。鄂温克旗是少数民族自治旗,针对当地牧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习惯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情况,她自加压力,刻苦学习并熟练掌握了鄂温克语、达斡尔语、蒙古语以及汉语四种语言,深入基层牧民群众中广泛宣传宣讲,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及时准确传递到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当中。2012年被评为呼伦贝尔市“学习使用蒙古语”先进个人,2016年分别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呼伦贝尔市委宣传部评为“优秀宣讲员”。


萨如拉生活照_副本.jpg


    一、
扎根牧区、勤学苦练,提高多语种宣讲能力。鄂温克旗是多民族聚居地方,基层群众在生产生活中习惯使用本民族语言,宣讲员用汉语授课时,牧民群众听不懂也坐不住,课没讲到一半,人也基本走了一半,看到这种情况她很着急,利用授课间隙,她与牧民聊天得知,牧民是很想了解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却又听不懂汉语,尤其一些专业术语更是听不懂。为解决这个问题,让当地牧民群众能够听到本民族语言的宣讲,萨如拉开始搜集蒙古语资料,钻研《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蒙文版,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九大精神。查阅蒙文版的《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生活周报》《实践》杂志和《呼伦贝尔日报》,每天坚持浏览“学习强国”、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理论资讯,不断提升个人理论素养。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参加旗委组织部举办的“为民务实清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主题征文并荣获一等奖。在开展“思想再解放、笃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学习大讨论”宣讲中,撰写的《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建设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宣讲稿被《呼伦贝尔日报》刊发。面对旗里民族语资料缺少、与基层牧民群众贴得不紧的实际困难,她广泛搜集牧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性编写翻译鄂温克语、达斡尔语、蒙古语和汉语宣讲提纲,每次宣讲,别人备一次的讲稿,她需要多翻译3次,通过辛勤付出,萨如拉逐步成长为深受牧民群众的喜爱的多语种宣讲员,每次看到她来讲课,牧民们都特别欢迎纷纷围上来,有的用鄂温克语说:“额慕斯希乌娜吉”(你来了姑娘);有的用达斡尔语说,“艺日森斜乌棍”;有的用蒙古语说:“呼何艺热布”;
   
 二、贴近牧民、开拓创新,扩大宣讲覆盖面。针对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组织集中宣讲费时费力,牧民群众参与不方便的实际问题。她因地制宜,探索出“嵌入式”“走访式”“传媒式”宣讲方法,服务基层牧民群众。一是“嵌入式”宣讲。采取寓教于乐的方法与其他部门联合开展宣讲活动。每当基层学校搞活动时,牧民家长都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她抓住这一时机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素养、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扶志扶智”等方面的内容,让家长们在参加学校活动的同时学习知识、接受教育,既开心又有收获。二是“走访式”宣讲。坚持深入党员中心户家宣讲,每次下乡都与当地宣传委员联系,把附近的党员与牧民代表集中到党员中心户家,与他们边聊边讲,在拉家常中解答牧民关心的医疗、教育、住房、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政策。在牧民文明素质提升专题宣讲中,她走遍全旗十个苏木乡镇,巡回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乡风文明建设”,传导文明风尚,引导见贤思齐。三是“传媒式”宣讲。萨如拉在走访游牧牧民、开展宣讲工作中得知,收音机是他们最好的伴侣,牧民喜欢在休闲放松时听收音机了解新闻。为让更多牧民了解党的政策,她提议并组织建立“空中讲堂”,在呼伦贝尔电台蒙语连线节目“草原之声”栏目中推出“学习讲堂”专栏并担任主讲,引领带动旗里专家学者、宣讲骨干作客栏目直播间,用民族语言宣讲改善牧区人居环境、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建设美丽牧区等热点问题。目前“草原之声”“学习讲堂”已成为牧民群众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的重要载体。她还通过旗委组织部组工视线开展视频讲座,努力扩大党的创新理论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传播率、到达率和影响力。
    
三、依靠牧民、培养帮带,壮大宣讲力量。在新媒体时代,人们会通过各种手段随时随地了解社会动态,但游牧于草原深处的牧民们还不能完全实现信息的现代化,需要有人走近他们身边传达党的声音,为此她特别注重培养多语种宣讲员。每年组织民族语言宣讲比赛,选拔优秀宣讲员。每次宣讲前,都组织集体备课,针对干部职工、社区群众和牧民等不同受众群体进行针对性准备,并翻译成多语种宣讲提纲,做到群众需要了解什么,就侧重讲什么,群众习惯于用什么语言交流,就用什么语言宣讲。发挥传帮带作用,每次到牧民家中宣讲,萨如拉都带着年轻宣讲员实地学习锻炼,提高宣讲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近年来,陆续培养出20多名理论功底扎实、善用民族语言宣讲的优秀宣讲骨干,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普及深入、开花结果提供了人才支撑。她组织的多语种理论宣讲活动和个人事迹,多次被《内蒙古日报》《呼伦贝尔日报》报道,引起了较大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