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呼伦贝尔市科学技术协会
今天是:2022年3月13日星期日农历王寅年二月十一
首页 >科普园地

新冠+流感双重感染者出现,南极再现疫情…病毒肆虐下我们该如何应对?

发布时间:
2022-01-05 10:22
来源:
作者:
市科协
阅读:
5977
分享:

据媒体1月2日报道,

以色列报告了首例Florona,

即同时感染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的病例。

图片

图片来源:新闻网站截图

据悉,

这一潜在的危险病例

发现于以色列一名未接种疫苗的年轻孕妇身上。

一些专家不无担忧地说,这种共同感染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病情,甚至有人担忧可能产生一种新的超级病毒。共同感染究竟有多严重?还是要从科学的角度看待分析。

首先,说以色列发现的是全球首个新冠病毒与流感病毒共同感染病例,这种说法并不严谨。

1月2日,《以色列时报》报道称,该国一名孕妇被发现同时感染了新冠和流感病毒,这是以色列首例“共同感染”病例。该媒体特别指出,“一些报道称,这是世界上首例此类双重感染病例,但早在2020年春季,美国就出现了流感和新冠共同患者的报道”。

其实,新冠病毒与流感病毒的共同感染病例并不鲜见,此前已多次出现。

2020年2月下旬,美国纽约皇后区一名患者全家先后检出流感和新冠病毒阳性;

同年4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对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呼吸道疾病患者样本的检测中,也发现了一名流感和新冠病毒共同感染者;

5月,西班牙巴塞罗那医院研究人员在《柳叶刀》杂志撰文称,该院同时发现了4名共同感染病例,并呼吁医学界加强对这种现象的研究。据西班牙《世界报》1月3日报道,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卫生局负责人确认,加泰罗尼亚出现数例感染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的双重感染者,但他同时指出,这些病例只是零星出现,并非常态,且患者症状轻微。

与此同时,随着奥密克戎在全球加速蔓延,各国科学家正在评估各种病毒和新冠病毒变种组合的潜在风险。疫苗生产商Moderna首席医疗官保罗·伯顿上个月曾警告,德尔塔变种和奥密克戎变种的结合,可能会产生新的、更危险的病毒。

根据伊朗阿尔伯茨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统计,到2020年9月,伊朗、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美国、瑞士、日本等多国科研人员至少已经报告了79例新冠和流感的共同患者。今年6月,沙特法赫德国王医院的研究人员发表论文,其对收治的48名新冠肺炎患者进行检测后发现,其中17人同时感染了甲型H1N1流感。

此外,新冠和流感病毒共同感染是否会加重病情,这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很多研究认为,多种病毒的合并感染可能加剧病情。沙特研究人员观察到,新冠与甲型H1N1流感共同感染患者的病情更为严重,入驻ICU和病死率都更高,其原因可能是流感病毒感染加剧了免疫风暴。2020年10月,武汉大学研究人员发表预印本论文称,实验显示,流感病毒能够促进新冠病毒进入细胞,给小鼠带来更大的病毒载量和更严重的肺损伤。

但也有专家有不同的看法。2020年10月,美国纽约市布朗克斯圣巴纳巴斯医院的研究人员将18名新冠与流感病毒共同感染患者的医疗数据与仅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死亡率等指标上二者并没有明显差别。

除可能影响病情严重程度外,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专家曾警告,感染新冠和流感病毒会增加治疗困难,例如皮质类固醇可用于新冠重症病例的治疗,但却可能增加流感患者的死亡风险。

那么,新冠病毒是否会和流感病毒在人体内重组产生一种“超级病毒”呢?

目前尚无研究能够支撑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会发生重组的说法。冠状病毒和流感病毒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病毒,而病毒重组通常发生在相似病毒之间。但是,这种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1988年,荷兰科学家发表论文称其在小鼠肝炎病毒MHV-A59上发现了冠状病毒和丙型流感病毒重组的痕迹。

总之,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让我们神经紧张,但在科学的指引下,请不要过度恐慌。

与此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官员4日表示,世卫组织仍建议对新冠病毒感染者进行14天隔离。

世卫组织负责新冠病毒感染事件管理的官员阿卜迪·马哈茂德说,根据世卫组织最新统计,截至2021年12月29日,已有128个国家或地区报告变异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感染病例。初步研究表明,奥密克戎毒株主要影响上呼吸道而不是肺部,但高风险和未接种人群感染该毒株后仍有可能发展成重症。

他表示,降低奥密克戎毒株影响的最佳方式,是实现世卫组织有关到今年7月为每一个国家70%人口接种疫苗的目标。

1月4日,在澳大利亚堪培拉,戴口罩的市民在车站等车。

澳大利亚4日通报新增确诊47799例,刷新前一天创下的单日新增37212例纪录。截至当天,澳大利亚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超过54万,累计病亡超过2200人。

新华社发(储晨摄)

南极出现聚集性疫情!

中国科考队已禁止串门

据英媒1月1日报道,比利时南极“伊丽莎白公主极地站”出现聚集性疫情,25名工作人员中的16人确诊感染新冠病毒。

1月3日,正身处南极的中国第38次南极科考队队员表示,中国科考队一直遵循严格的防疫措施,在此之前就已禁止去其他国家站点“串门”,队员们目前一切正常。

图片

伊丽莎白公主站为封闭式建筑

中国科考队员很淡定

中国目前在南极执行任务的科考队员中,有三名武汉大学师生,分别是:驻扎中山站的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教师张汝诚;驻扎长城站的生命科学学院教师彭方,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硕士生陈帅均。

“前两天听说了比利时站出现疫情的新闻,不过我们并没有过多担心。”张汝诚介绍,中国的科考站距离位于东南极的“伊丽莎白公主极地站”都很远,中山站直线距离有1900多公里,长城站更远,超过3400公里。而且,从疫情开始全球蔓延后,中国科考队就规定在南极不与外国站点接触。

“中山站附近有俄罗斯进步站,前些年经常互相串门,这次我来了后还没靠近过。”张汝诚说,队员都不能超出指定区域活动,主要从事海平面变化监测方面研究的他,平时去户外科考时,在广袤的南极冰雪世界也几乎不会“偶遇”外国科考队员。

“长城站附近有智利、乌拉圭、韩国站,都没有互相串门,互通的路也临时封闭了,并用英语写了标牌。”在长城站的陈帅均补充道,不仅如此,中国自己的几个科考站也规定互不串门。长城站要求队员出门散步向南不过老油罐,向北不过玉泉河,就在方圆1公里范围内活动。陈帅均说:“我们对疫情早就有防范,措施很到位,并不会担心。”

专家提醒疫情有空中扩散风险

据比利时媒体报道,伊丽莎白公主站首名感染者去年12月14日确诊,他随同一个工作组在那之前7天抵达南极。不过,这个工作组和其他感染者被隔离后,伊丽莎白公主站仍报告更多感染病例。该站是一个隔热效果特别好的封闭式建筑,为新冠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目前,该站三分之二的人感染了病毒,但感染者尚未有严重症状。

那么,这次比利时科考站的疫情影响会有多大?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艾松涛认为,需要引起各国高度重视。艾松涛团队研发的“双龙探极”平台显示,有两架巴斯勒飞机于2021年11月10、12月14、12月23日到访了比利时伊丽莎白公主站,随后又陆续抵达了多个南极站点。

“这两架飞机到过的站点,一定要高度警惕,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艾松涛介绍,比利时方面认为,伊丽莎白公主站队员此前均已接种新冠疫苗,此次感染事件很可能是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它比德尔塔传染性更高。

据了解,2020年12月,南极洲首次发现新冠病毒——智利一处军事基地发现了至少36例确诊病例,南极成为最后一个“失守”的大洲。如果此次比利时伊丽莎白公主站的疫情被证实由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那也意味着,奥密克戎已在全球各大洲出现。

疫情多发、病毒肆虐,如何防范?

在变异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阴影笼罩下,世界跨入2022年。很多人心中都有疑问:新冠疫情能否在新一年里逐渐消退?

冬季是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流感、肺炎等的高发季节,再加上目前新冠疫情的反弹,更是增加了就医困难。

防控专家反复强调,秋冬季节一旦新冠流感叠加感染,就会造成:

鉴别诊断非常困难,实施隔离措施的难度明显增大;

消耗的社会和医疗资源明显增加,可能造成病死率上升;

对社会心理、社会稳定产生冲击。

换季、流感、疫情,这节奏简直是雪上加霜再加霜!

这种情形,谁都不想再经历一次......

更何况,流感本身就不像「普通感冒」那么简单:

传染力更强:流感每年在全球导致约 300~500 万严重病例,其中约 29~65 万例因重症流感死亡。

并发症更凶更险:可能会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肌炎、心力衰竭、脑炎等多种并发症,严重甚至致死。

儿童更易感染:作为易感人群,每年流感流行季儿童患上流感的概率大约是 20%~30%,在某个高流行季节,感染率可高达 50% 左右。也就是说,每 4 个孩子中,至少有 1 个患上流感。

所以应对上面这些「麻烦事儿」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及时、普遍接种流感疫苗。

数据表明:对于 65 岁以下的健康成年人,流感疫苗的保护率可达 70%~90%。

图虫创意-1097024781641973783.jpeg

图片丨图虫创意

科学抗疫是关键

变异毒株是当前全球抗疫面临的重大威胁。奥密克戎毒株出现两个月,已传至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目前看,即便奥密克戎毒株造成的症状相对温和,但它的传染性太强,同样可能造成医疗系统崩溃。这个毒株的出现也引发思考:一些国家的被动防疫策略是否拖累全球抗疫大局?还有没有更可怕的变异毒株袭来?疫情“流感化”会否是一些人一厢情愿?

疫苗是抗击疫情的利器,但全球仍有超四成人口尚未接种新冠疫苗。填补疫苗接种的巨大缺口任务艰巨,亟需发达国家切实履行有关承诺。现有疫苗针对变异毒株的升级换代以及下一代疫苗的研发正紧锣密鼓地推进,将来也许会用上鼻喷式、口服型等新冠疫苗。还有一些科学家正研究通用型冠状病毒疫苗。

新华网发(徐国康摄)

近来,国内外均有新冠药物获批上市或获得紧急使用授权,它们可帮助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小分子口服药方便早期用药,便于发展中国家采购使用,受到较大关注。

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在“有苗有药”的情况下,只要坚持科学施策,携手合作,新冠疫情大流行就有希望得到有效控制。世界卫生组织说:“2022年必须是我们结束这场疫情大流行的一年。”此外,今年针对疟疾、艾滋病等疾病的疫苗研发可能取得新进展。

警惕新冠流感「双杀」

保护自己,保护家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综合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技日报、极目新闻、中央政法委长安剑、丁香医生、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新闻坊》官方微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