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呼伦贝尔市科学技术协会
今天是:2022年3月13日星期日农历王寅年二月十一
首页 >科普园地

今日入伏!40天“烧烤模式”开启,这些常识你要知道!

发布时间:
2017-07-12 16:50
来源:
作者:
市科协
阅读:
3881
分享:



【2017年三伏天时间表】


2017年7月12日~2017年7月21日 为初伏 10 天

2017年7月22日~2017年8月10日 为中伏 20 天

2017年8月11日~2017年8月20日 为末伏 10 天

2017年从7月12日入伏,中伏从7月22日开始,8月10日结束,中伏20天,8月21日出伏,三伏天共计40天。


今年伏天为何有40天?




中国古人对三伏的来源和定义,可以简单地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间。



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所谓庚日,是指农历天干为庚的日子,共有“庚子庚寅庚辰庚午庚申庚戍”六种,依次每十天轮流一下(即六十甲子中的六庚日)。

    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故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于是就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天的差别。

关于“冬病夏治”




俗话说“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冬病夏治由来已久。冬病夏治方法很多,除了三伏贴,还有三伏天扎针灸,三伏天拔火罐、穴位注射、隔姜灸、艾灸等等。医生根据病人的病症不同,在这些方法中选择一两种使用。

很多慢性疾病都可以冬病夏治。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小儿感冒等,以及一些虚寒性的疾病,如胃痛、关节炎、肾虚引起的腰痛。

专家推荐两种目前很流行的冬病夏治方法,三伏贴和三伏天拔火罐。之所以介绍这两种方法是因为它们具备4大优点:高效、安全、经济、副作用小。冬病夏治一般以3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需连续3年,也就是3个疗程。为巩固疗 效,病人应于冬至日到医院复诊。


伏天最怕的五种病


中暑√




起因:体温调节发生障碍

对策:一旦出现头痛、头晕、耳鸣、恶心、口渴及大量出汗等症状,应立即离开高温环境。

如果遇到中暑晕倒者,可将其挪到阴凉处,松开或脱掉其衣服,用水打湿的毛巾敷在头上,或用毛巾浸水,擦拭身体,扇扇子帮助患者降温,给他适当们补充些盐水。

如果症状严重,必须及时送到医院,以免发生生命危险。


心脑血管病√




起因:天气炎热,人体为了散热会扩张体表血管,血液集中于体表,造成心脏大脑血液供应减少,加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缺血缺氧反应。闷热的天气还会诱发心律失常,血压升高,引起脑中风。

对策: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等慢行病患者应严格要求服药,重视日常检测,推荐选择便于日常使用的可穿戴心血管功能检测仪。心脑血管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饮食要清淡,多食新鲜蔬果,早起后可以喝杯水,并保持适当的运动。


肠胃病√




起因:夏季气温高,湿度大,细菌繁殖快。特别是为了消暑,人们喜欢吃冷饮,冷食。稍不注意,这些食物就会受到污染,诱发疾病。

对策:高温酷热时更应讲究食物卫生。做饭时饭菜量最好以一次吃完为准,放入冰箱的食物拿出后,加热十分钟以上才能再次食用;剩菜,剩饭即使放入冰箱,也不能放到第二天;瓜果蔬菜生冷食物应该使用流水冲洗。


感冒发烧√




起因:除了感冒发烧等呼吸道常见病外,肩周炎、颈椎病、荨麻疹等病都是吹空调惹出的祸。

对策:空调温度不要太低,室内外温差不要超过8℃。早晚要开窗透气,出去散步也应在早晚进行较好,以步行、慢跑和太极拳为主,避开高温时段,避免剧烈运动。

同时,从炎热的外面进入屋后,也不要对着空调机直接吹冷风,以免受凉。


皮肤病√




起因:伏天湿热难耐,皮肤短时间内收到不同的刺激,导致皮炎、痱子、手足癣等皮肤病高发。

对策:减少阳光照射,如打遮阳伞、穿长袖衬衣,涂抹防晒霜等;注意通风凉爽,勤换洗衣服,保持皮肤清洁,做好个人卫生。